專家說這是昆明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街道
排列講究的磚墁菱紋,灰磚瓦片拼填的水波圖案,獨特的雙重排水溝設計,底部還鋪著琉璃……一條精美講究的古甬道竟深藏在昆明佛教圣地圓通寺勝境牌坊東側近2米深的土層之下。為還原圓通寺歷史原貌,從今年3月初開始的維修工程,讓這條昆明現存最早、最精美,也是現今唯一一條古甬道重見天日。經過省、市、區3級文物考古專家的鑒定,這條古甬道的考古價值、藝術水平都是獨一無二的。
精美古道重見天日
昨日下午,圓通寺圓通勝境牌坊四周臨時拉起了隔離線,線內的施工已經停止。在牌坊東側已經開挖近2米深的土層下,一條道路顯得非常精致:整塊的灰磚鋪成菱形的格子,大小均勻的碎磚、瓦片交錯排列,拼填出規整的水波花紋。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德武介紹,古甬道是在施工挖掘中偶然發現的。
據資料記載,圓通勝境牌坊建成于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是吳三桂統治云南時主持修建的,經考古鑒定,古甬道可能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現存最早的古甬道。不少考古專家都認為,像這樣鋪設精美的古甬道,在昆明還是第一次發現。
雙重水溝底鋪琉璃
記者注意到,已被清理出的10余米古甬道緊鄰勝境坊基座一側,有一道并列的雙重排水溝,底部用兩邊上釉的琉璃瓦鋪成,經歷悠久歲月仍光亮如新。劉德武說,考古專家對古甬道的雙重排水溝非常感興趣,因為通常的排水系統只有一個水溝,像這樣的雙重排水系統,專家認為是古人對道路保護的特殊考慮。
類似的雙重系統還有古甬道的雙層路肩,據說可以保護地面滲水對道路的侵蝕和滲透。而水溝底鋪設兩邊上釉的琉璃瓦,在昆明古建筑排水系統中還是首次發現,并且保存完好,非常罕見。
古道單側印證倒坡路
省佛教協會秘書長雷勁說,對稱平衡是中國古建筑非常突出的特點,但這條古甬道只在勝境牌坊東側一邊發現,據推測很可能有特殊的意義。300多年,如此精美的甬道規格是相當高的,背后很可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雷勁還表示,這次古甬道的發現,也證明了老昆明人對圓通寺倒坡路的說法。他說,在所有的寺廟當中,人們崇尚拾級而上步步登高,而圓通寺從山門進去恰恰下坡,不少人都認為是因為門前的圓通路將山門抬高了,古甬道被發現后人們才看到,原來圓通寺清代時從山門進去就是一條倒坡路,這在全國的寺院當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談到古甬道發現后的保護和利用,劉德武和雷勁都表示,在今后的施工中,省佛教協會將加強保護,目前古甬道開挖的還只是很小一部分,今后的搶救性發掘將對古甬道進行全面保護,平衡古甬道服務、保護和通行的功能,讓更多的人一睹古代昆明人建筑藝術之精美。
記者 張 揚/文蘇 穎/攝(春城晚報)
新聞鏈接
圓通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從唐時南詔國在此建“補陀羅寺”算起,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也是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一帶都享有盛名。圓通寺由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組成,以大乘佛教為主,一個寺院盡覽佛教三大教派的殿宇,獨具魅力。
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詔在滇池北岸筑拓東城,同時,也建起了一批具有南詔佛教特色的寺院,建于拓東城東北郊螺峰山山崖下的補陀羅寺就是其中之一。南詔王公把拓東城視為“東都”,“補陀羅寺”就是我國最早的觀音寺之一。
補陀羅寺存在了400多年,毀于元初的戰火,寺宇成為廢墟。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元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補陀羅寺廢墟上重建規模較大的寺院,并更名為圓通寺。明季,圓通寺圍入城內,并得到云南的最高統治者黔國公沐氏家族的特別關愛,圓通寺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昆明城內最大的佛寺。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吳三桂統治云南時作過一次較大的修葺,山門南移至今圓通街面,并建“圓通勝境”牌坊和八角亭,奠定了今日圓通寺的基本格局。
近年來,圓通寺又不斷進行了大修和增建,面貌煥然一新。其中,1990年建成小乘佛寺銅佛殿,后又在東邊配殿增設藏傳佛教的殿堂。這樣,我國佛教的三大體系,漢語系佛教(大乘顯宗)、巴利語系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藏語系佛教(大乘密宗)匯聚一起,代表了云南佛教體系完備的特點。這在全國似乎是絕無僅有的。
?
?電話:+86 139-1537-5052
傳真:+86 0510-87431192
郵箱:476775883@qq.com
郵編:214221
地址:中國江蘇宜興市丁蜀鎮川埠工業園